张欢:采购招标一线的十年守望者
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招标管理科科长 张欢
在招标管理科办公室里,一摞泛黄的笔记本整齐地码放在铁皮柜顶层。翻开最下面那本,2015年7月2日清晰工整地记录“上报近期及暑假政府采购计划,做好在线开放课程、高性能计算存储系统等9个项目论证会的准备工作”,彼时26岁的张欢作为采招办成立后新招入首位专职招标人员,用十年坚守将自己淬炼成采购流程中的“行走指南”。从青涩到沉稳,她用务实、担当与坚守,在学校采购一线诠释着“85后”行政人的职业素养。
十年磨一剑的细功夫
刚入职的她,迎来了处长交付的首个重要任务——“把合同给我管起来”。她从同事手中接过那枚合同专用章,入手的那一刻,便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无数责任。与此同时,还有一摞摞亟待梳理的用印记录被摆到了她的面前。在梳理合同管理流程时,张欢敏锐地发现了几处细节问题。过往合同签订环节中,合同编号、审批人以及关键条款等核心信息未做准确记录,导致查询过往合同极为困难。问题看似细微,却对合同管理规范性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这些状况,她着手进行改进,制定《采购合同专用章用印审批单》,涵盖合同(协议)摘要、审批意见、出印人等信息。随后,她对合同进行分类编号,提出“三对应”机制,即合同编号、审批单、登记簿编号一一对应,就好似给每把钥匙都配上了精准的标签。她凭借细致入微的钻研精神,规范了合同的用印流程,这一改进有效提升了合同查找的效率和精确度,让合同管理变得清晰有序。
并肩攻坚的担当
2020至2021年期间,部门人员极度紧缺,她没有丝毫抱怨,选择迎难而上,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她对待工作,始终秉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每一项任务,无论大小,在她眼中都至关重要。那一年,她共完成10万以下的项目209项,预算金额达750万;承接10万及以上的项目109项,预算金额达1.19亿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对工作高度负责的坚定信念。
为了按时保质地完成各项采购计划,在那些人手紧张的日子里,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晚上八九点。她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只为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顺利推进。她在工作中始终坚守岗位,面对难题主动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敬业精神。
柔肩担道义的坚守
在一次重要项目采购里,身为项目经办人的她,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当时,采购项目稳步推进,一家供应商为达自身目的,试图以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代替原本约定的优质材料,同时暗示若不答应其条件,会给项目进展乃至她个人工作带来诸多麻烦。但她内心坚守底线,不为所惧。在后续漫长的两年时间里,供应商持续施压,甚至试图通过司法途径迫使学校妥协。在这期间,领导和同事们给予了她充分信任与支持,多次组织内部会议,与她一同梳理项目细节,共同商讨应对策略。
面对供应商不间断的质疑投诉,她始终保持冷静,坚守规则意识,将每一项政策条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厌其烦地以专业、严谨、温和的态度回复,用事实和法规逐条驳斥对方不合理诉求,为学校守住合法与合规的底线。最终,法院依法裁定本案按供应商撤诉处理。这场历时两年的纷争尘埃落定,以采招办自始至终的坚守原则回击了外界对学校采购公正性的无端质疑,彰显了学校坚守公平、公正、公开的采购原则的决心。 张欢同志扎根于学校招标采购一线,用十年的坚守与奉献,从青涩新人成长为业务精兵,书写了一名采购招标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十年磨一剑,匠心筑梦”的职业精神,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飞飞:三岗践初心 勤廉显本色
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社会服务办公室主任 王飞飞
有这样一位行政人员:她身兼教务秘书、科研秘书和社会服务办公室主任三职,在学院初创阶段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主动扛起多项行政重任。四年来,她默默耕耘于平凡岗位,以勤勉廉洁的作风,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动图景。
教务岗位的“坚守者”:用脚步丈量育人初心
2017年至今,从初担任教务秘书,八年来历经部门调整、岗位变动,从科教城搬迁到西太湖,她始终坚守在服务教学第一线。尽管是教务秘书团队中资历较浅的一员,她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位资深的“老教务”。她精心编纂了多份教务系统操作指南,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操作宝典”,每当有同行求助,她总乐于倾囊相授。这份动态更新的“宝典”,不仅凝聚着她对工作的思考,更折射出“传帮带”的无私精神。
毕业审核是她格外用心的环节。每届学生进入大三阶段,她会提前做好毕业预审,细致入微地指出每位学生的课程缺失,确保学生选修课程无一遗漏,多年来她的毕业审核从未出现任何差错。2020年疫情期间,她坚守岗位,及时传达学校通知规定、迅速响应师生线上教学疑问,全力保障全院线上课程教学顺畅进行,搭建起了线上教学“绿色通道”。荣获“本科线上教学优秀服务人员”称号,是对她无私奉献、勤勉尽责的生动诠释,每一次即时响应无不彰显着她对工作的深厚热爱。2023年,面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与社会工作专业认证双重任务,她再次展现“多面手”本色,带领学院教师团队,高效完成近三年所有试卷的数字化归档工作,同步提供专业认证的支撑材料,助力社会工作专业顺利通过长三角新文科认证,展现出一名教务工作者“守土尽责”的担当。
科研路上的“护航者”:以匠心守护学术星火
在科研管理岗位上,她以精细化管理和全流程服务为抓手,致力于推动科研发展。她积极动员教师申报项目,精心安排参加各类动员大会及专家辅导活动,及时向社科处反馈课题申报情况及相关问题,有效搭建起学院教师与社科处沟通的桥梁。通过组织国社科讲座、秋白论坛、秋白沙龙和青年论坛等多种形式的讲座和专家指导会,积极引导助力青年教师在国家项目的选题、项目申报书撰写及论文发表方面能力提升。
近年来,学院新引进一批年轻博士,他们从学生到教学科研人员的角色转换过程中面临一定挑战,部分老师有暂缓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的想法,甚至多次萌生放弃申报的念头,面对青年教师“科研焦虑”,她主动与相关老师沟通交流,耐心开导,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分管领导,推动学院优化专家指导频次,建立“压力缓冲带”,为青年教师争取更多时间打磨申报材料,为学院获批国家级,省级项目做好保障。近三年,学院获批国家级社科项目7项,获批教育部项目3项,获批省级项目7项,学院科研立项保持高位增长态势。
廉洁防线的“践行者”:让清风常驻校园角落
作为社会服务工作的行政管理者,她始终将“规矩意识”与“服务效能”熔铸于履职实践,在拓展校地合作过程中,以“守正创新、勤廉并重”的工作准则,坚持专业规范与廉洁自律并重。她圆满完成常州市武进区戚墅堰街道办、中共常州市委社工部及钟楼区人社局的培训项目,组织144名学员开展个性化能力提升培训,收获广泛好评。报销培训费用时,她严格遵循学校财务制度,确保每一笔支出有规范票据,严格执行“双审核”机制,所有经费支出及报销事项均经党政联会审核通过。近三年,她先后承接7次社会培训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始终以谦虚、热情和专业态度服务好培训对象,更吸引钟楼区社工部、全市两企三新机构主动寻求深度合作,用专业与热忱诠释“服务育人”的深刻内涵。
从青涩的“行政新兵”到游刃有余的“三岗能手”,变的是日益精进的专业能力,不变的是那份“把小事做精致,把常规做精彩”的执着。谈及未来,这位爱笑的“90后”眼神坚定:“教育之事,无大小之分,能在教务、科研、社会服务三个岗位上竭诚服务师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