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大学党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综合育人新成效,开拓人才培养新局面,全力擘画人才培养“同心圆”,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高质量支撑。
齐心聚力 提升综合育人新成效
聚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常州大学制定并出台了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管理办法、微专业建设与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了专业设置与动态优化调整的良性运行机制。近年来,常州大学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新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15个,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5个,新增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
为了破解制约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常州大学坚持“以质量为基石,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谋发展”,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有理论指引、有实践检验、有显著成效的教学成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3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优秀团队14个。
面对产教融合新形势、新特点,常州大学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4个,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1个。为服务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学校还牵头成立了常州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全方位、多领域融入江苏省、常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中长期战略。
协同创新 开拓研究生培养新局面
近三年来,常州大学积极推动党支部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教育、科研学术、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全校共有22名研究生获江苏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以及2个“先进班集体”。
为增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常州大学贯彻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导向,制定出台《常州大学研究生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近三年来,学校研究生获学术与实践类竞赛奖项屡创新高,获国家级共108项,省级共64项。
为了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学位课程建设,规范培养过程,常州大学组织实施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先后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2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各类省级课程3项,省级优秀教材3项,省级优秀教学案例3项。目前学校共有114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组织引领 擘画人才培养“同心圆”
紧密围绕“石油石化”“创新创业”“红色文化”办学特色,常州大学创设人才培养新场域,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目前,科教城和西太湖两校区原有的大学生事务发展中心已升级为“一站式学生社区-事务与发展中心”;在科教城校区的学生宿舍(10号楼)建设了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享书院;在西太湖校区的学生宿舍(9号楼)建设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习书院。学生社区将把握价值内涵,完善运行机制,突出环境浸润,推进信息赋能,拓展线上育人功能,建设“服务型”学生社区,全方位、立体化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为了优化巩固立体化、精细化、全程化的学风管理体系,常州大学制定并推进本科生“学在常大”的学风建设工作。各学院围绕学业规划、考研学子辅导与服务、诚信考试主题教育等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风建设活动,打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2022年外国语学院学生蒋佳一获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史良法学院研究生陈醉当选2022年度“江苏好青年”,2023年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张世豪获全国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为了激励更多学子,学校各学院将榜样典型教育有效融入学生管理与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宣传、宣讲、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同学们对标看齐,共同进步。
光明日报客户端: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c5078139f2d4c9287d8e42b8d3f40fb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