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紧紧围绕校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学科引领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优化学科建设布局,提升学科内涵,突出特色优势,推动交叉融合,以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为抓手,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大学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有力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办学综合实力。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B类高校),成功跻身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事件,标志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在主流大学排行榜上持续进位,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高校第152位,较2022年度提升6位;学校入选“2023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700名,国内高校前129名,较2022年度全球排名、国内排名分别至少提升200名、18名 ,保持良好竞争态势。
学位授权点增列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聚力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凝练特色优势,全力打造高端学科育人平台。在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增列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翻译、电子信息、机械、土木水利、护理、工商管理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3位,省内高校第1位。此外在艺术专业学位硕士点成功增设音乐、美术2个领域,基本实现了所有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全覆盖,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达到7个,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程硕士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至此,我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布局更加科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备,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省级学科平台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稳步推进省级学科平台项目建设,聚焦提档升级,强化辐射引领。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高质量通过省优势学科三期项目验收,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优秀”等次。在新一轮省级学科平台项目遴选申报中进步显著,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获批省优势学科四期项目,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8个学科获“十四五”省重点学科立项,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立项数均超过“十三五”时期,创历史新高。
学科声誉和影响持续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整合学科资源,深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学科声誉和影响力。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良好成绩,11个参评学科全部进档,学科整体实现提档升级,其中3个省优势学科较上一轮均提升一个区间位次,在优势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深入实施ESI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前1%学科排名持续争先进位,目前学校已有4个ESI全球前1%学科,其中环境学科系首次进入全球前1%,化学学科已进入全球前2.5‰,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已进入全球前3.5‰,ESI综合排名稳定在大陆高校前148位。化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入围“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0个学科入围“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上榜学科数创历史新高,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位居上榜学科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法学位居上榜学科前30%,表现优异。
研究生教育持续增量提质
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来累计培养4456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40人,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突破50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中学术型占比32.6%,专业型占比67.4%,专业学位研究生已成为学校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类型。稳步推进博士人才自主选拔改革,2023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考生占比首次达到100%。近5年,共11篇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其中学术型学位论文3篇,专业型学位论文8篇。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989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9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98人。王利平、李忠玉荣获评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奖,积极组织行为与创新创业团队、光电功能材料研究生导师团队获评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团队提名奖。2021年和2023年分别荣获学位信息报送工作表扬单位,韩国防获评学位信息报送先进个人。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8070450532250320685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