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大

交汇点新闻:如何用好红色资源“富矿”?馆校“跨界”让思政课“活起来”

谢诗涵 交汇点新闻 2023.5.6发布时间:2023-05-08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近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决定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如何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思政育人体系?馆校如何跨界合作,共育时代新人?记者近期走访相关馆校。


“大思政”用好文物史料“活教材”


“1921年7月23日的上海,夜色已经降临,法租界之上,一幢刚刚落成不久的石库门即将见证一个伟大的时刻……”5月5日,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的课堂上,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讲解员张欣怡带领同学们“走进”中国共产党的启航地——现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推开”石库门,一探历史的究竟。


见证周恩来夫妇挚爱情深的小银人、左权将军写给妻子刘志兰的最后一封家书……以珍贵革命文物为引,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馆长和讲解员走进常州大学思政课堂,将红色文化进一步普及到大学生群体中。在《八角楼的灯光》悠扬的歌声中,来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员黄俊峰为学生们介绍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一盏清油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委员就是在这盏油灯昏暗的灯光下,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和方向。”黄俊峰讲述,因为当时敌人严密的封锁,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物资极度匮乏。“当时按照规定,毛委员每晚可以点三根灯芯照明,但为了节约用油,八角楼上亮起的这盏清油灯却始终只点着一根灯芯。”


“没想到小小的一盏清油灯,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动人故事。”常州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吴梓豪表示,此前参观革命纪念馆大都是走马观花,对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不甚了解,但通过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和互动问答,大家对革命文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希望我们能够在清油灯穿越百年的烛照之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清油灯的灯火始终熠熠生辉。”


革命文物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让文物不再冰冷,同时也在大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与在纪念馆中的讲解不同,我们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会在授课中更注重故事性和互动性,在追忆历史中找寻新的时代内涵,引导同学们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力量。”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讲解员陈萍说。


馆校“跨界”唤醒“沉睡的历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馆校跨界融合联动,共育时代新人,正是时代的呼唤。


“全国革命纪念馆目前记录备案的有1600多家,但实际上准纪念馆的数量还要更多。如何让革命纪念馆融入新时代,特别是融入高校教育,则既要‘请进来’,同时也要‘走出去’。”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杨卫东坦言,如何帮助青年学子更好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阐释,还需要革命纪念馆的充分加入,馆校共建人、物、事叙事空间点亮魂之精神高地。


2021年9月,全国馆校合作联盟正式成立,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革命纪念馆积极响应加入,通过一校一馆、一校多馆、一馆多校合作模式,推进馆校融合。今年5月6日,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高端研讨会暨全国馆校合作联盟首届年会在常州召开。


“馆校合作最大的特点在于‘跨界’。过去,高校和博物馆、纪念馆之间往往存在一道无形的墙,阻碍红色资源在校馆间的自由‘流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就需要把‘魂’立住。博物馆、纪念馆内的大量红色资源正是帮助大学生筑根立魂的最鲜活教材。”全国馆校合作联盟秘书长、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朱成山介绍,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其中依托合作平台,联盟推出“云上微思政课——百家革命文物周周讲”活动,由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明星讲解员讲述,馆校专家点评的二十余场微思政课通过网络直播,在全国百余座革命纪念馆和高校中产生较大影响。


“不同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思想引领往往更为困难,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去年11月,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红色李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约共建,50节红色李巷精品思政课正式发布。有着 100 多年历史的原李氏宗祠经复建后,成为历史脉搏鲜活的思政“立体课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智表示,如何锻造时代新人,不仅需要搭建平台,更需要馆校通力合作,真正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将“沉睡的历史”以更接地气、鲜活化的形式传播出去。


打破“封闭”为思政课堂引“活水”


“以前的思政课相对封闭,一是思政教师的封闭性,教师大多只是课堂和教研室两点一线;二是学生的封闭性,学生几乎都是在学校,少与社会接触;三是课程的封闭性,自身课程体系往往与社会脱节。革命薪火如何传递?红色基因如何赓续?这与我们当下的红色教育息息相关。”在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建研究中心主任岳奎看来,如若能以红色场馆、文物史料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则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红色血脉缘何而来,如何演变、发展和传承。


今年初,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等多个部门联合推选确定了96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联合制定了江苏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


“思政课堂的改革创新不是空喊口号,而一定是红色文化的层层积淀,是平时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朱成山告诉记者,近年来,常州大学依托“十红”育人格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内涵,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我们成立了‘红色基因传承社’,组织学生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培训,并在学校各个学院进行宣讲;同时开展‘红燕衔泥’活动,让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探访家乡红色基地,像燕子一样飞往全国各地,汲取红色力量。”


岳奎表示,文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如何让这些珍宝与时代接轨,将它们的故事用当下的语言讲给青年学生们听,则更需要巧思。“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归到培养人才上。”


去年10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御风园”航空航天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落成。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型飞机初教5、抗美援朝的米格-15战斗机等珍贵大型实体入驻,近距离接触国之重器,让不少师生感叹“上了一堂沉浸式思政公开课”。“这些展品见证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凝聚着历史的沉淀。借助这种创新的形式,我们期望学生们更加牢记初心使命,不单单是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国家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王智说。


交汇点新闻: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0/UXc7exc1kofMmue4/1&app=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