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家庭和单位都用上了空气净化器,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滤网,着实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在今年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常州大学的《常新空净——开创水洗空气新时代》获得金奖。与此同时,《金色蜀姜——助力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等5个项目也分获银奖、铜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并非“PPT创业”,而是在商言商,订单为王。
空气净化器有望告别滤网
“我们的这种空气净化器是不需要更换滤网的,只要定期换水就可以了。”所在团队获得金奖的周郁钊告诉记者,更换滤网已经成为了不少消费者的痛点,该团队研发了以降膜吸收为核心技术的新型水洗式空气净化器,该产品不仅具有净化效率高、去除污染物种类全的技术优势,“关键是只需要加水和表面活性剂洁尔灭,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的第一款产品命名为“常新1号”,具体去除甲醛、吸附颗粒物、杀菌消毒等功能。本产品通过成膜管表面大面积的水、气对流接触,实现了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等污染物的吸收。同时,通过向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洁尔灭,实现了对空气中微生物的消杀,促进了空气中污染物溶解入水。
“一台这样的机器,可以服务45到60㎡的空间,相对于更换滤网,定期换水的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指导老师马晓明表示,目前该设备主要针对养老院等市场。“100台常新1号一年可以省下耗材费用数万元,使用成本很低。”
“现在的定价在600元左右,功能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净化效果是绝对不会输给市场上的其他空气净化器的。”指导老师柳丽表示,接下来将加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智能化控制。
小小姜黄成脱贫新抓手
“四川省犍为县一直盛产姜黄,品质很好,但是种植不规范,别说精加工了,粗加工都还没做好。”参赛学生龚亮告诉记者,市场调研显示,在国际上,姜黄有数百亿的市场,当地农民手中有宝却依旧贫穷。
“原先我们打算做产品和销售,但在当地和种植户接触后发现,我们需要从源头开始进行调整,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升级。”龚亮告诉记者,他们和种植户一同理顺了种植方法、烘干等粗加工流程,同时鼓励种植户转型成为加工人员。“按照我们的方法种植,首先能够实现增产。升级了加工工艺之后,帮助种植户多渠道增收。”
在技术创新方面,团队通过科研实践已申请姜黄相关中国发明专利技术28项,发表42篇核心论文;在姜黄产业领域已具有技术领先优势,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常州大学药学院 医学院(筹)院长王车礼是该团队的指导老师之一,他告诉记者,该团队由本硕多层次、跨专业多领域的18名学生组成,于2019年4月19日在犍为当地创建了犍为蜀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公司从事姜黄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主营产品为姜黄素、蜀姜肽片、姜黄AR靶向祛痘膏。
“目前已有500多万元订单,随着产品多渠道销售工作的推进,相信未来还会更好。”龚亮如是说。
双创基因注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们把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创新创业作为学生基本素质与学校专业教学融合发展。”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戴国洪统筹推进赛事组织工作,多次慰问参赛师生并亲临省赛、国赛终审决赛现场给予指导,为参赛学生加油鼓劲。据了解,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在A1类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必修课程《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同时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培训工作。
“在今年的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常州大学再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们有6个项目入选国赛终审决赛,取得了一金两银三铜的好成绩,最终捧得大赛‘优胜杯’。”戴国洪告诉记者,该校以团中央教育部设置的有效载体,即积极参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和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学校涌现了40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3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了“大挑”特等奖、“小挑”金奖、“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金奖在内的100余个奖项。
扬子晚报:http://epaper.yzwb.net/pc/layout/202012/25/node_A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