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校石油化工学院、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多项成果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陆续发表。
陈群课题组提出布朗斯特酸和路易斯酸协同催化的环脂开环聚合机理
石油化工学院陈群研究员课题组在新型医用可降解聚酯材料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过程中,创新性提出了布朗斯特酸和路易斯酸协同催化环脂开环聚合机理,为无毒、高效聚合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工作以金属-有机自组装为策略,构筑了生物相容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实现了高效催化环脂本体开环聚合。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原位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多种验证手段,提出并验证了基于布朗斯特酸和路易斯酸协同催化的环脂开环聚合机理,为开环聚合反应提供了新思路。研发出的新催化剂不仅符合无毒、高稳定和受控开环聚合的要求,形成的聚酯端羟基便于改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成果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Chemical Science》最新一期上,并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510483737.8)。
该工作在中国石化集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资助下,由课题组团队骨干陈圣春副研究员、16级研究生张飞航主要开展,并联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顾健德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吴传德教授等合作完成,项目得到了我校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周晓鹰教授、重庆师范大学黄坤林教授和浙江大学周仁贤教授等人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sc/c9sc06024c#!divAbstract
王建浩、蒋鹏举课题组提出一种细菌感染防治新策略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王建浩、蒋鹏举课题组提出一种抗菌新机制——Nck蛋白多肽抑制剂对EPEC引起的肠道细胞损伤的有效防治作用。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在很多地区引起人们腹泻等疾病,目前主要用抗生素治疗,但是耐药性的出现以及新抗生素的缺乏仍是关键问题。经过不断研究发现,联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的抗菌抑制剂P6,通过蛋白之间相互作用达到抑制相关信号通路的传导,最终抑制细菌感染。这种针对宿主细胞的抗菌新机制对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解决抗药性的有效方法。该工作已申请发明专利,并已与相关企业开展洽谈合作。该工作与香港中文大学夏江课题组和山东大学李永强课题组合作完成,王建浩、蒋鹏举教授共同指导的16级硕士生赵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建浩教授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相关成果近期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该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校科研团队在抗菌领域的相关前沿性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广泛关注。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2/18/1914567117
刘辉课题组发布大型组合药物数据库
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刘辉课题组所从事的抗癌药物筛选方向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发布了大型组合药物数据库,这是组合药物领域的第一个综合型数据库,将极大推进组合药物研发。对于癌症等复杂疾病,单药无法有效抑制致癌因子的活性,导致疗效不佳甚至完全失效,而组合药物往往能达到更高效、毒副作用少的治疗效果,近年来组合药物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此次发布的DrugCombDB数据库包含448,555个药物组合,6,055,926 个实验数据点,每个数据点包含了癌细胞的定量药物剂量响应与药物浓度信息,覆盖了2,887种抗癌药物和104种癌细胞。该工作计算了每种药物组合的协同或拮抗效应分值,还关联了药物癌症相关数据,包括药物靶标、药物结构、癌细胞对单药响应等丰富的数据。该工作一发表就受到诸多关注,已被多次引用。该项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nar/gkz1007(通讯员/任涛 曹婧妤 王忆波 沈达满 编辑/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