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导陈泳超应邀为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师生作了题为“民间文学的魅力与功能”的专题学术讲座。
陈泳超结合自己近期展开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田野考察经历,分别从口头性、集体性、传统性和变异性四个方面阐述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中西学术前沿理论与实践,重点讲述了作为民间文学根本属性的集体性这一特征,从田野考察的实际经历和新的发现等角度,就民间习俗对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文学驯化功能进行了阐述。讲座中,陈泳超还就师生关心的江南地区流行的诸如白蛇、狐仙、烈帝等民间文学、信仰中的形象来源、建构与演变,民间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关系等作了深入剖析。
讲座结束后,陈泳超与我校师生就如何开展民间文学研究、民间文化田野考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讯员 何伊凡)
陈泳超简介: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导,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间信仰和民俗学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类文艺资源的调查与跨学科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