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教育大会擘画教育强国宏伟蓝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转型。7月4日,常州大学202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举行。会议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常州大学坚持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在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多元实践铸魂,育人硕果盈枝
走进常州大学的思政课堂,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之旅”正在展开。学校的“红色文化研究院”与常州三杰纪念馆等红色纪念馆深度合作,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穿梭于历史文物之间,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法学院学生李柯燃激动地说:“以前觉得思政课就是坐在教室里听理论,没想到还能这样上。当我站在革命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种震撼和感动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奋斗的信念。”
这仅仅是常州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的一个缩影。学校着力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连续 3次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这一成绩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为了深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改革创新,学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丰富思政课程资源。于2017年建设的“红库”是全国首个红色大数据共享平台,目前已收录了全国范围内2608家红色场馆的数据,成为了常大思政课堂的鲜活教学资源宝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且精准的案例与素材,助力思政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新认定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与团队不断涌现,其中5个项目入选省“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要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华表示,后期,学校将深耕常大“十红”品牌内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思政”育人品牌矩阵。
交叉融合赋能,学子多元成长
在常州大学的实验室里,一群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正围绕着“环保型AgBiS2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项目展开热烈讨论。这是学校推进“学部制”改革后成立的“交叉学科创新班”的场景。打破院系壁垒与学科边界后,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王诤班241(创新)的杭天翔同学兴奋地说:“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本专业的知识,还能和计算机、材料等专业的同学交流合作,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让我的创新灵感源源不断。”目前,学校布局建设了低碳能源、王诤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学、油气低碳信创等 4 个“交叉学科创新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华罗庚学院作为学校专业特色学院的代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斐然。学院精准匹配双导师制、小班教学、项目平台等优质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刚刚从华罗庚学院毕业5年的学生汪国庆,如今已经博士毕业,成为南京林业大学的一名专任教师。能有如此快速的成长,他归功于在校期间学校给予的广阔平台。“在学院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终身。导师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悉心指导,还鼓励我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竞赛,培养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据悉,近年来,华罗庚学院毕业生升学率达72.6%,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毕业生直接创业率达10%,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成为常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的有力见证。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的同时,学校敏锐捕捉科技发展脉搏,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场景应用,强化“AI+课程”的交叉融合。在人工智能与艺术的融合课程中,学生们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局限。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张玉静说:“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太棒了,让我看到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成长路径,从而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聚焦关键领域,深化改革前行
开新局,谋新篇,随着2025年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举行,常州大学将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十年行动计划(2025—2035年)”,深度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应用研究能力为要旨,全面构建具有常大特色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大学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校将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新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强化红色文化育人特色,积极拓展跨校跨区域合作,持续将区域地方特色文化、石油石化行业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思政”鲜活素材,分层分类推进专业思政,实现专业思政“一院一案”。
同时推动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提档升级,前瞻布局新兴交叉融合专业,重点面向集成电路、人工只能、生物技术、低空经济、工业软件、具身智能、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未来产业领域展开布局。加快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实施“一生一方案”个性化培养、“一生一课表”精细化教学、“一生一项目”创新性实践,试点本科暑期短学期制度,打造应用型拔尖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生态。
常州晚报:https://mp.weixin.qq.com/s/LbpxdjHsg3xG3K-RXy2KiA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