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大

中国江苏网:【喜迎党代会】常州大学学院建设发展篇

发布时间:2018-12-17

  

 

  

编前语:五年来,常州大学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推动学院的特色化发展。今天,大通推出学院建设发展篇(二),大家一起来看看各学院的办学成果吧。

机械工程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机械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根本、拓渠道,把党建与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立根铸魂,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

1、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学院与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企投中心签约党建共建,师生党员赴薛家镇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活动。

2、深入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

率先成立院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调整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向上的学院氛围。

3、积极营造红色育人的氛围

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剪纸展、寻访抗战老兵等活动,取得良好反响。

学院团委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机制121班入选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成型131班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装备152班和装备161班分别荣获全国活力团支部。学院2016届毕业生丁浩被授予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

二、齐抓共管,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落实“跟进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育人体系,整合各部门资源,合力育人。

1、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

2、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效应

五年来,学院在各大学科竞赛中硕果累累。学生共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400余项,共取得90个国家级奖项、286个省级奖项。

2018“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

三、以点带面,挖掘产学研与社会服务新动力

学院以产学研与社会服务为动力,积极开展产学研工作,获国家级项目11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千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胡爱萍老师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和江苏省专利奖优秀奖,张琳老师获教育部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石油工程学院

一、人才培养工作

1、以评促建

石油工程学院成为全校首个所有专业通过校内认证式专业评估的学院。学院的教风、学风积极向上,出现了广为传颂的“学霸宿舍”学习典型。

2、以赛促学

五年来,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20余项,省部级各类奖项70余项,其中2016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2017年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8年第八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突破,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取得佳绩。

3、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依托与中石化华东石油局合作建设的石油钻采与储运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常州大学)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赴石油国企充分调研交流,设立石油工程专业“智慧油田”教改班,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扎实石油工程专业基础,兼通信息管理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兼通型”石油工程师。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双管齐下狠抓留学生招生与培养。从2015年起,先后与美国北达科塔大学、美国圣弗兰西斯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高校联系进行人才联合培养,并引进了Vamegh Rasouli等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

1、创新举措

探索以“班主任责任制”为核心的留学生管理机制,优选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强化专业教育,加强学生管理。

利用“一院一品”文化建设项目,组织石油工程学院“一带一路”海报设计大赛,加强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同时,学院以留学生教学带动本科专业建设,培养教师双语授课能力,提升中国学生双语课程教学质量。

2、成果成效

学院近年来已与美国北达科塔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了“2+2”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近两年,学生出国留学、交流人数逐年增加。学院已经形成了《石油工程概论》等8本双语授课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留学生本科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并于2018年首次招收了留学生研究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提出了“引育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实现学科重点突破”的建设计划。在新的学科发展结构下,组织了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先进材料院士论坛、先进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青年学者论坛等大型人才交流会,提出并实施了“材料学科高端人才建设计划”。已引进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及其团队核心成员,建立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平台。

二、调配资源,集中力量推动学科建设

获批国家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7个国家、省级平台,2018年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省级评估为优秀。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6项、省部级项目53项;发表SCI/EI论文8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0余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特等奖等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江苏省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高分子材料加工类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并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一、教育教学工作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着力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抓重点、出亮点、强特色、树品牌。

1、规范教学环节规章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以专业评估和认证为教学工作的主要抓手,努力强化教学管理工作。安全科学与工程省重点专业类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安全工程专业开始申请第二轮教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专业和给水排水专业通过校内专业认证,向教育部提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

2、注重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青年教师特点,主动安排、积极计划,全院参与青年教师的引进培养工作,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

2013年以来本科生毕业设计获得江苏省优秀团队5个,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10名。构建了企业出资、高校出智,“整体与分散”相结合校企共赢的实习模式。

4、精心组织教学研究课题,为培育教学成果打基础

邵辉教授领衔主持的《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李忠玉教授参与的《跟进式教育:逻辑生成系统耦合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国际交流工作

学院坚持从接纳外国留学生、公派学生、教师出国访学以及邀请外籍专家讲学三方面着手,努力形成合理、可循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模式。

1、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学院在2015年招收第一名留学生,现有来自老挝、泰国、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的留学生20余人,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2、积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学院多次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参加科技创新精英夏令营项目。五年来,累计出国游学学生总人数达67人。参与游学项目的学生共计发表核心及以上论文40余篇,专利70余项。

3、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

五年来,学院共派遣23名教师分别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10余个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学习进修。

  

华罗庚学院

建院伊始,学院就将华罗庚精神——“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作为院训,通过系列活动,让华罗庚精神深植学生的内心。

一、创建系统的育人模式

首次提出以华罗庚精神为引领的育人模式。把华罗庚精神渗透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形成多课堂融合的育人课程体系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不断优化课堂和课程体系,建构了多课堂融合的课堂教学体系,结合现有的通识教育平台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将华罗庚精神文化品牌的培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2018学年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20门,资助教研立项13项;开设以学习华罗庚精神,推进核心素养养成为主题的文化素质类讲座,已举办相关讲座近百场。

三、构建完备的育人工作机制

探索形成了“院-大类-班”三级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四课互动、“师德引领-环境熏陶-学生自主”三维驱动的华罗庚精神育人运行机制,构建了华罗庚精神育人评价体系,制定实施了《华罗庚学院学生培养条例》《华罗庚学院大学生考核办法》 等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向好向善向上全面发展。

四、育人工作成绩喜人

近三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到60%,境外游学比例达40%2018届毕业生中,21人考取了国内“双一流”高校、大型科研院所以及国外著名高校,升学质量不断创新高。

张威,用三年时间学完四年课程提前一年毕业,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硕士,成为常州大学“第一人”,硕士毕业后供职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20171224日,张威利用仅有的几天假期时间专程回到母校,向母校常州大学捐款5000元(连续四年),用于资助华罗庚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学院《贵在植染-以植染技术革新助力贵州脱贫致富》创业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

近百支学生团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美国数学建模大赛,2015年、2017年分别荣获全国“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1项,2016年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级学科竞赛累计获奖近百项。学生已发表论文26篇,申请专利17项,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凸显。

  

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zq/focus/201812/t20181214_2110026.shtml?from=singlemessage(编辑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