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大

常州晚报:在常高校思政课改革一年来—— 思政课更“活”,获得感更强

发布时间:2018-03-23

 两会记者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经过一年努力,高校思政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学校的思政课,像春运期间的高铁票那样一票难求。一些思政课作为慕课推上网络,受到全社会的喜爱。

  201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一年来,在常高校的思政课如何进行改革创新,成效又如何?来看记者调查。

授课形式多样, 七成以上学生为思政课“点赞”

  记者在在常高校发放了一份思政课改调查问卷,来自本科、高职院校共150人参与,其中大一生占83.33%。

  数据显示,目前,常州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形式呈现多样化、常态化趋势,包括“中班授课、小班研讨”“互联网+思政”“辩论赛、情景剧”“校长书记听课制”等。思政课出勤率基本在90%以上。74.67%的学生对思政类课程的直观印象是“挺好的,赞”,并表示上课时“认真听讲,获益匪浅”。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排名前列的选择依次是“课堂教学内容”(74.67%),“老师的授课方式”(68.67%),“老师的教学水平”(47.33%),“个人主观因素”(40.67%)。

  对于高校思政课改革,35.33%的学生“很满意,期待不一样的思政课”,56.67%表示仍有提升空间。

大学生对思政课改有何建议?记者发现,“时事热点融入教学”“互动”“贴近大学生活”“多增加实践活动”是受访者提及较多的关键词。“思政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这样教学效果更好。”一名大二生说。

高校“一把手” 走上讲台

  本周一,记者在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旁听了一节《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讲“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主讲的不是别人,正是该校党委书记程纯。

  课堂上,程纯时不时通过播放视频短片,加以简短评论、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十九大精神”变得生动形象。

  当讲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时,他还穿插了常州大学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主要矛盾,并让在座同学畅所欲言。有的建议学校要加强引进高级人才、知名学者;有的建议学校要再建一个图书馆,增加藏书量……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同学便在课后找时机与书记交流。

  机械装备专业大一生张竞丹说:“程书记的讲课很有重点,不仅传达了‘十九大精神’,而且针对我们机械、装备专业学生,特别介绍了我国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了我们的兴趣。他还提到《厉害了,我的国》《红海行动》等热映影片,有机会我一定要看看。”

  另一头,常大校长陈群也走上白云校区的讲台,从一张实验室自拍讲起,回顾自己的奋斗经历,并与学生聊就业、家乡、大学生活,气氛活跃。“校长传达了十九大中的教育改革以及跟学生切实有关的当代教育法规政策,我很感兴趣。他讲课幽默生动,让同学们在一些问题上思维有所发散,知识有所拓展。”国贸专业大一生于柏涛直言,很喜欢这种形式,期待以后有更多的学者、专家来为他们上课。

  其实,校领导的思政课能如此对学生胃口,也是事先做足了功课。上周,学校组织《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包括“一把手”在内的主讲教师共同参加备课研讨。同时,广泛调查学生对党的十九大的认知情况,以及对课堂教学形式、内容的建议和意见,给老师作备课参考。

  据了解,今后,每学期,《形势与政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一讲,均由常大“一把手”主讲。其他校领导、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也会主讲相关内容。

考试没有试卷, 却贯穿所有学习环节

  以往的思政课,往往以期末一张试卷决定成绩。学生常会“临时抱佛脚”,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团队自主开发了一套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考评不用试卷,方式更多元,并且贯穿整个学习周期。目前,这套系统在常州高校中尚属首例。

  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加明介绍,思政团队从课堂理论、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三方面进行融合改革,学生在前两部分的表现,都在考评中有所体现。

  课堂教学运用“问题链导向下的视频案例教学法”。“一堂45分钟的课,分2~3环节,每个环节播放3分钟左右的小视频,然后设置问题,学生研讨,讲师点评总结。”毛加明说,这样一来,既配合教学内容,又照顾学生兴趣,把走神的学生拉了回来。截至目前,思政团队共开发34个专题,精选和制作340个视频案例,设计680个师生研讨话题,设计了102个主题演讲题目。

  实践教学环节,学院建立了15个校内基地、42个企业基地、19个公益基地,保障每位学生每学期3次实践机会。实践学习后,学生在评价系统里提交报告、作业,作为考核依据。

  思政课学习评价系统,设有“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数据管理”三个平台,将学习任务布置、学习成果展示、学习进度监控等进行集成,实现师生间的移动互联。“我们的思政课没有试卷,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对每个环节都重视起来。”毛加明说。

“大思政”格局下的 校园文化育人

  高校“大思政”工作,是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将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纳入思政范围。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正通过其实施体系来实现思政教育的最大合力。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就构建了以宣传部、思政部、学工处、团委、绿建办,以及各二级学院等为主要协同部门的“大思政”体系,从“绿色智慧校园”特色出发,在上下功夫。

  该校绿色运行管理办公室主任梁月清告诉记者,学校近期完成了文化环境基础建设工程的升级与优化,新建了一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筑名师名人雕塑、两公里绿色文化圈为主题的绿色文化节点,结合分布校园的50余项绿色技术构建“绿色教育大课堂”,打造以绿色知识普及、绿色行为养成和绿色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绿色文化育人品牌。

  于是,课堂教学中,各专业老师加入绿色建筑、绿色文化通识内容和技术点知识,学生学起来更“接地气”;校园生活里,学生的绿色行为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正确的行为习惯养成;举办“中国梦·绿色行”  “绿在城建” “我是环保先行军”等以“绿色”“共享”“低碳”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过程体验“绿色人文”。

  

   常州晚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wb/html/2018-03/23/content_190756.htm(编辑/包海霞)